撫今追昔話玉和 (二) |
發布時間:2012-02-02 信息來源:admin 發布人:admin 點擊次數:1906 |
編者按:2010年12月,我省知名文化學術類刊物《湖湘文化》第四期雜志,發表了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金禮勝同志和省工商聯副主席、長沙市政協副主席、長沙市工商聯主席彭繼球同志聯合署名的專題文章《撫今追昔話玉和---兼談董玉和對湖湘醬園文化的歷史貢獻》。 該文發表后,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反響,引起了有關方面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上期企業報刊登了該文的第一部分,本期刊登第二部分。請同志們進行認真學習,并在相關工作中參考利用。 撫 今 追 昔 話 玉 和 (二) ——兼談董玉和對湖湘醬園文化的貢獻 今天,玉和醬園因生產發展需要,早已遷至市郊。但此處依然保留著記錄那段輝煌歷史的玉和博物館。這是一個由企業自辦的博物館,或許叫陳列館更貼切。博物館雖不奢華,但其物夠博,其史夠珍,其情夠濃,覽之使人感懷,思之給人啟示。博物館記錄的除了歷史,恐怕更主要的是今人揮之不去的情結。畢竟,慎終追遠是國人的一種傳統情懷,更何況,這一情一景,一草一木,一物一品,數百年來曾為無數的湖湘民眾所受益、所感動、所牽掛,憑心而論,她已不是某個企業的私產和私享,她的存在,無疑在彰顯和發揮著更多的社會價值。站在玉和遺址斑駁的院墻下,撫今追昔,思緒翻飛,不由得對董玉和其人徒生幾分敬意,對玉和醬園徒生幾分感慨。 一個商號傳承百年,跨越時空,是創業與守業的典范,亦有創業與守業的艱辛。余以為,“玉和”之所以興盛百年,蓋因文化之故,文化之濫殤,乃因董玉和之故。之所能謂創始人,奠基者,大成就者,開文化之先何也。董玉和之成就與貢獻,不僅在于創建了玉和醬園,更因其在經營玉和醬園的漫長歲月中形成了能使其代代相傳的獨特文化支撐,為表述方便,權且稱之為“玉和文化”。 柴米油鹽醬醋茶,醬醋,人們都不陌生,它是東方一種古老的調味品,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上古時代便 有“無醬不食”之說,醬醋文化作為中華飲食文化之一脈,可以說源遠流長洋洋大觀。而食醋因其獨有的保健功用,在藥食同源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被賦予更多的文化色彩,因而醋文化較之其他醬食文化更加璀璨多姿。 玉和文化,她的本體包含在醋文化內涵之中,而她的外延似乎更深更廣,觸及到不為人所關注的醬園文化,即如何經營管理好一個醬園的文化,從某個角度講,它是早期企業文化的雛形。在那個時代,尚無概念、理論、體系之說,但卻實實在在閃耀著董玉和過人智慧和企業文化的光芒。董玉和的醬園文化思想秉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核心——“和文化”的精髓,融匯湖湘文化中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精神因子,兼收并蓄、推陳出新、活學活用、自成一家,最終形成了獨具一格經世致用的“玉和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幾乎唯一沒有中斷,沒有轉移,沒有消亡的古老文明,其原因令很多思想家深究,并且眾說紛紜,但有一點共識,那就是中國文明富于極強的凝聚力、持續性和包容性,這也就是“和”文化的核心。“玉和”文化就是植根于這一民族傳統文化土壤中的一個有地域特色的企業文化之一。僅從玉和遺址中蘊含的建筑風水因素,即可看出董玉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熟諳和尊重。玉和文化包含了王道思想,和成思想,質量為本的思想,品牌的意識,經營本土化的意識等等。董玉和之后,玉和醬園曾由蔡姓沈姓徐姓經營,但均未舍棄玉和牌名,分別稱為蔡玉和、沈玉和、老玉和等,足見董玉和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影響之深。正是因為玉和歷代傳人把董玉和的思想執著的實踐、詮釋和發揚,才支撐和推動著一個企業代代傳承,一個百年老字號即由此而生。 在對玉和史料的發掘整理過程中,通過探尋遺址,史海鉤沉,我們驚喜地發現,“玉和”文化不是空洞的口號,亦非杜撰,她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十足功用,迄今仍然光彩奪目。董玉和作為一個外地人,自蘇州入湘,開設玉和醬園,因其工藝獨特品質上乘,生意興隆,而受到地方幫派的非議排擠甚至挑釁,但董玉和始終恪守“和為貴和氣生財”的原則,不與人爭不與人斗,潛心創業,奮發圖強,最終憑藉實力和人格攝報了異已,站穩了腳根。 同時,董玉和在蘇派與湘派醋系,蘇人與湘人的融合方面亦展示出了超凡的“和”的智慧。他把“正直中和”奉為商人商德之圭臬,把“陰陽和諧”視為經商運籌之法寶。在醋系融合上,他把湘蘇兩派的優勢進行互補,各取所長,有機融合,形成了獨創一家的“玉醋”;在玉醋定名和銷售中,董玉和充分顯示了其王道思想和品牌意識。當年,玉和醋均以壓印有“玉”字的封泥封蓋壇口,既作為商號標志,又可防止假冒,這是最早的品牌意識體現。當年曾廣泛流傳有“陳年老醋出壇香,玉字封泥走四方”的說法,瑯瑯上口,今天看來仍然不失為優秀的廣告語。而在究竟是采用“玉”字還是“董”字、“和”字作為封泥的爭論中,家族各有說法,董玉和力排眾議最終采用了“玉”字,董認為“玉”字的小篆體寫法酷似一個“王”字,要把玉和醋做好做成行業老大,就必須行王道、立王志,成王業。董信奉不論黑道白道,為我所用即王道,不論湘人與蘇人,能共同興業即是一家人。這是一種超凡的智慧和心境。在蘇人與湘人,蘇幫與本地幫派的融合中,董玉和可以說是最早具有經營本土化意識的商人,他在玉和醬園中大量使用湖南人,達到一箭三雕的效果。首先,盡管本地人排斥他,但他不排斥本地人,他相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盡可能在醬園中安排本地人工作,讓本地人有機會了解和接受江蘇人;其次,利用本地人和本地顧客打交道,減少了語言、心理和習俗障礙,最重要的是,他培養了大批的本地釀造技師,把蘇派醋和醋文化帶到湖南融入湖南,并且得到長足發展,因而帶動很多江蘇人到湖南開設醋坊醬園,形成了名噪一時的“蘇幫”。董玉和使用本地人初期,盡管也面臨很多困難和障礙,但他仍然堅持“相融共生和為金玉”的信念,始終保持著求同存異,體察包容的心量和智慧,最終使他和他的玉和醬園實現了“和成、和大同”的愿望,成為蘇幫醬園的首戶和老大。“玉和醬園”在董家手上存續二百余年,其文化影響力不可小覷。董玉和的這些優秀的精神理念,得到了歷代傳人的繼承和發揚,使玉和的醬園文化內涵在“醬缸”中不斷積淀不斷升華。時至今日,“玉和”文化的內涵與建立和諧社會的要義仍然不乏共通之處,足見董玉和的遠見卓識和其影響力之深遠。 今天,玉和醬園經過新一代玉和人“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依然生機勃勃,玉和醋那獨有的醇香和甜酸滋味,依然令人回味無窮,難以割舍。 在古城長沙,喧囂的都市生活中,能夠勾起人們回憶的醬園,都在漸漸消逝,只有百年玉和,還在執著于自己的事業,一滴醋,調人生百味,宛如一杯茶,一盅酒,酸甜苦辣,都是構筑一種生活滋味的元素。 (連載完) |